神秘的茅台古镇
茅台镇属于贵州省仁怀市管辖,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域内白酒业兴盛,古都仁怀,国酒产地,位居大娄山北端,赤水河中游,千万年的赤水河,滔滔不绝,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哺育着仁怀,这里有许多关于酒的神化传说,“仙女赐水”赋予了这里人民神奇力量,创造了酱酒的传奇,汉帝盛赞,万博夺魁,茅酒香飘四海,茅台名扬天下,域内酒业兴盛,被誉为“中国酒都”。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商周时期,仁怀先民就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仁怀出土的商周、秦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酒樽酒具,印证了酒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酒作为一个特殊的载体,深深的融入到这片土地,渗透到仁怀的血液、经髓,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茅台酒因茅台产地而得名,茅台镇则因茅台酒而名扬四方,而茅台镇历史上有个马桑湾、四方井、半边桥、云鼓镇、益商镇(益镇)、茅台村(茅村)等诸多名称,但最终却因茅台二字深入人心,至今称为茅台镇。
据记载:仡佬族先民濮潦人部落世居茅台古镇,赤水河畔的濮潦人为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在河边,筑高台祭祀祖先神灵,祭祀时用茅草栽满祭台以护先灵,时间长了,长满茅草的祭台就被称为茅草台,后来称为茅台。
茅台镇地处赤水河东岸河谷地带,依山傍水,翠色欲滴,地势低凹,群山环抱,赤水河贯穿全境,河水清澈甘冽,土壤酸碱适度,含有丰富的碳氮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适宜微生物的长期繁殖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化演替。周围群山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茅台河谷一带海拔却只有400多米,冬暖,夏热,少雨;年均17℃左右,夏季最高温达40℃,炎热季节达半年之久,冬季无霜期长,温差小,年均无霜期长达359天;年降雨量仅800--900毫米,日照时间属于贵州省内最高值区,年可达1400小时左右;少风少雨,冬暖夏热的特殊小气候,有利于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有利于微生物在此长期生长而不易被刮去,大量融入酱香酒的酿制过程;
赤水河两岸自古酿酒,千百年来的酿酒环境,造就了茅台镇特殊的微生物群部落,世界独一无二,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关键因素是其特殊的环境不可复制,1975年茅台酒在离茅台镇130公里的遵义城南,用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工艺易地经过长达10年的实验宣告了异地复制茅台的失败,证明了茅台无法复制的事实。
赤河两岸的人们在酿酒历史中不断总结,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形成了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顺应天时,按季节生产的古老而传统的酿酒工艺,其“端午制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同一批原料要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分型贮存、勾调出厂、长期窖存”的神秘工艺,堪称世界唯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茅台镇又称“仁岸”,是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真实写照。盐来酒往,市镇繁荣,盐业的兴盛,推进了茅台酒的发展,赤水河因盐而盛,城镇因盐而生,风俗文化因盐而起,盐渗透到赤水河流域,盐与赤水河相伴始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赤水河风情文化。
清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在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囗岸,以销川盐,所谓“四大口岸”,一是经永宁河运至叙永县,再经陆路运往贵州毕节各地,称为“永岸”;二是经赤水河运至茅台,再经金沙到安顺、贵阳等黔中腹地,称“仁岸”;三是自綦江至贵州桐梓县松坎,再到遵义黔北等地,称“綦岸”;四是从涪陵沿乌江至丙安、思南等地,称“涪岸”。
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准开凿赤水河道,川盐经水路和陆路转运至茅台,自此,仁岸正式形式。
仁岸是川盐入黔的终点,同时也是起点,通过陆运,人背马驮,川盐由茅台分二路进入贵阳、安顺等黔中腹地,一路从茅台起运,经梅子坳、盐津河、鲁班场、五马、进入岩孔至金沙交接,再至烂泥沟到安顺;一路经石子坝、两路口、坛厂、枫香坝至鸭溪交接后,再经刀靶水过乌江、扎佐、运至贵阳、安顺等地。
本站不承担任何关于版权问题,文章均由用户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发布者:百年行摄影像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bnxs.cn/xingshemaotai/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