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沙县:绝壁上的”红旗渠“大沟




MAX_0028 拷贝.jpg

绝壁上的“红旗渠”


      这个一段尘封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是一个力量的源泉,也是一种精神的赞礼。

     “岩脚寨坡连坡,门口山高石头多,家中没有半缸水,眼望乌江没水喝";

     这是贵州省金沙县后山镇岩脚寨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民谣形象的描绘了当地当时的生活环境及水源之严重匮乏景象,上世纪60年代,人们为了取水,在一个悬崖绝壁上用10年的时间开凿一条沟渠,因是当地几个生产的联合开凿,所以称之为”联盟大沟“。这是一条"红旗渠“似的人工渠,当地人叫联盟大沟,也称之为“后山红旗渠”。

       所谓的“联盟大沟”,是联盟大队集体修建而得名,1962年,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四固定”,金沙县沙土后山乡岩脚寨划编为联盟大队,下辖有学堂、和平、平义、李家寨、原合心村肯池生产队。



微信图片_20220516232432.jpg

峭壁上的“红旗渠”大沟


       联盟大沟始建于20世纪,沟渠从后山乡喇杵河栏坝引水至联盟大队,联盟人在悬崖峭壁上,冒着生命危险,用原始的工具一锤一锤的人工开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10余年建成天渠,沟渠长4.8公里,最宽处2米,最深处1.5米,沟渠离现在的乌江水面最高处有200米之多,始建时乌江水流湍急,库区未建坝缩水,1978年,乌江电站建成开始蓄水。

       联盟大队位于乌江北岸的山坡之上,村民依山而居,缺水是常态,人畜饮水困难,当地顺口溜是当年真实的状况:“岩脚寨,坡连坡,出门就爬坡,家中没得半缸水,眼望河水没水喝”,水是当地人心头之痛,因缺水,生活条件艰苦,当地年轻人不好找媳妇,外地的姑娘因水的原因,都不愿意嫁到这个地方,因此,联盟大队的人们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开渠引水。


MAX_0071 拷贝.jpg

岩脚寨海豚山


       据当年亲历开渠的李家寨现年81岁的郭中华(女)老人讲述,她和她的丈夫李兴仁(已故)及全队的人都参与联盟沟渠的修建,当时集体施行的是公分制,男女同工不同酬,男性劳动力负责打沟开渠记15公分,女性劳动力负责种地记10公分,人们齐心协力,不畏艰苦,一直坚持10余年,联盟沟渠是联盟大队工程最大,条件最艰苦,工期最长的工程,是生命之渠、希望之渠.



微信图片_20220516232441 拷贝.jpg

李家寨郭中华老人讲述修渠的经历


       当时的联盟大队全是悍地和荒山,主食全是包谷饭和荞麦饭,吃米当过年,沟渠快要贯通时,人们开始挖土平地,肩挑背驮,开垦梯田,一块块,一层层,沟渠的贯通,千亩梯田旱涝保收,年年丰产。

       联盟人一锤一锤、一铲一铲、靠双手打通天渠,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畏险阻、征服自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微信图片_20220516232450 拷贝.jpg


微信图片_20220519085831 拷贝.png

微信图片_20220406143708.jpg


本站不承担任何关于版权问题,文章均由用户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发布者:何跃,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bnxs.cn/yssy/2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061840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