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年古道雄关 ,见证百年盐路艰辛!

寻访千年古道雄关

见证百年盐路艰辛


      大山沟沟里,悬崖绝壁间,隐藏着一条距今1500余年,南朝齐梁时代的雄关古道,三山之间有几乎一模一样的石门雄关三座,是古代水西地区军事重地“法地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乌江上游之已季河,是洱海河与乌江交汇之处,有“鸡鸣三县”之称,古代称“水西”,即指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区域,如今的金沙县化觉镇、黔西县太来乡、修文县六桶乡三县隔河相望,高山耸立,沟壑纵横,谷深水急,人烟稀少,地势险要,是古代水西地区军事重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DSC_5590-0.jpg

        黔西县耿底乡石门雄关


          久闻山间雄关古道,而且就在我的家乡,凭着好奇之心和追寻古迹之乐,决定寻古觅迹,一睹雄关风采,挖掘历史文化遗产。

         2022初春,一场春雪后迎来久违的暖阳,独自驾车前往黔西县花溪乡一个叫耿底的小村庄,这是一个在山凹凹里的村庄,进庄的路很窄,据说十几年前根本就没有大路,是村里的人们捐资出力,修通进寨土路一条,路边立有功德碑,后来政府出资硬化,晴天小车可通行,弯急坡陡,驾驶胆颤心惊,若遇雨天,建议四驱车也别通行,宁可步行,安全至上。


DSC_5587-0.jpg

         雄关古道石门


      去洱海古道雄关,黔西县耿底乡是必经路之一,岩头上的村庄里大部队人在脱贫攻坚期间都搬迁至县城移民安置区居住,只剩几栋破损的石头房子,还有少数老人不舍家乡,留守养殖牛羊和耕种土地,村里安静得是呼空无一人,寻路巧碰一对年轻夫妇,正在伐竹做楼梯,说是给舍不得搬家的父亲把漏雨的房顶修补好,然后就外出打工去了,年轻人孝心满满。


DSC_5626-0.jpg

       黔西县耿底洱海岩头上的古道石门雄关


       山里的路凹凸不平,很久很久没有人走了,草木覆盖,荆棘纵横,很难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蹒跚,艰难前行,汗水湿透衣背,往下走双脚打颤双腿发软,往上走四肢无力,徒步建议组团,自备干粮饮水,轻装出行,腰腿膝关键不好的建议别去。


DSC_4915-0 拷贝.jpg

         黔西县太来乡古道石门雄关何氏族人留影


       曾经几次探访黔西县太来乡古道石门雄关都未成行,2022年5月12日,途经太来走亲,与家族里的几位族人再次重访乌渡河的“何家盐仓”遗址,因不认识路,边走边打探,误打误撞,居然距离院子村岩上组悬崖口的古道石门仅1000米左右,天气不错,正好去探寻,几位族人尽管年岁已高,可依然兴致勃勃,咬牙坚持同往,一路非常艰辛,其中一位族人因病还差点丢了性命,站在悬崖口,乌渡河畔的洱海煤矿尽收眼底,两岸大山高高耸立,面对面的排列,深沟两岸的岩体一直延申至乌江岸边。

      乌江中游北岸三岔河地段,是金沙、黔西、修文三县交界处,名为己季河,支流洱海,古代称“别子河”,上游叫乌渡河,发源于布朗山,洱海河畔的沟壑地带,山高林密,独路难行,古道雄关位于悬崖绝壁口,上到耿底村庄约5000步,下到洱海岸边约10000步,壁陡的下,壁陡的上,行走非常艰辛,走到中途心里直打“退堂鼓”,骑虎难下,心生悔意,觅见古道石门雄关,感觉也不虚此行,走过一次的人几乎都不再留恋重返,如有人重走第二次,我肯定请他五星级酒店吃大餐喝行摄老酒。


DSC_4908 拷贝.jpg

       洱海河畔千年古道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水西有“四大古渡”,此古道是黄沙古渡通往鸭池河古渡的唯一通道,也是古时黔西通往金沙西部的唯一通道,明洪武年间,奢香夫人建龙场九驿时也曾加固了一段,后来,明宣德年间,又修补了一次,洱海河畔,两岸三地,几乎一模一样的石门关口就有三座,因地处偏僻,开发未被破坏,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糯米石灰堆砌的石门依然坚固,栅子门石依完好,一边悬崖一边绝壁,雄姿犹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SC_7097 拷贝000.jpg

金沙县化觉镇花尖营石门雄关


   历史记载,清顺治年(公元1658年),30万清军分兵攻云南,弃明投清的吴三桂率兵经过水西至云南,水西土司安坤主动率部投诚并先后数次平息地方叛乱,协助吴三桂确保西边稳定,有功于国,次年,清廷封安坤为贵州宣慰使,当年,吴三桂坐镇滇黔,佣兵自重,为永掌兵权,别有用心地制造人为祸乱,故意激叛土司安坤,以借天子之刀杀人,称霸一方。

  公元1664年,安坤联合乌撒土司安重圣,招募明朝旧将皮熊起兵抗清,或许主要是针对吴三桂决一雌雄,嗜血成性的吴三桂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于是上奏朝廷,清廷闻变,即命令吴三桂领兵讨伐,联合四川总兵刘之复,贵州提督李本深联合会剿;

 初期,因军中文书“六归”与“六广”的笔误,轻敌的吴三桂一度受困于水西果勇底两月之久,使之粮尽援绝,坐以待毙,后因水西土目司噶喇叛变,等到吴三桂援兵粮草到达,元气恢复,内外夹击,水西兵大败,安坤被迫转入营盘山(即花尖营,今金沙县化觉镇杉林村)与清军隔岸对峙。


DSC_7078 拷贝.jpg

金沙县化觉镇化尖营古道


      古道雄关因地处偏僻,位居深山,古道雄关才得也保存,即使山下两口煤矿的开采,古道也末受到损坏,“Z”字形的石梯子一路沿壁陡的岩体而建,宽处有近2米,两匹马可措行,千年的石梯很是光滑,偶尔有马蹄印痕,很难想象,从古至今,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在此留下过足迹,走过多少回,洒过多少汗水,发生过多少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坚毅,十几年前,当地的人们还常从关口下山驮煤,洱海河两岸的人们走亲访友赶乡场也是必经之路,古道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DJI_0383 拷贝 2.jpg

洱海河畔古盐道


       明清时期,贵州不产盐,盐价昂贵,斗米斤盐,百姓“苦不堪盐”,川盐入黔,此古道人来人往,运盐通商,也是一条古盐道,石梯子上马蹄印痕依稀可见,据当地长者述说,古道通往洱海上游乌渡河畔,那里有何家开设的盐仓遗址,古时铃声阵阵,马啼声声,是一条繁忙的古盐道,盐路行经乌渡河何家盐仓,一路转运至滥泥沟(大关)盐仓。

      当地有民谣:茶马古道起盐路,天高路远山险阻,当年何家盐仓外,多少辛酸多少苦,据考证,何家盐仓运盐路线是由金沙经重新和中坪而至,金沙县化觉镇何家寨的何姓家谱有上祖被派遣乌渡河经营盐仓的记载,当年乌渡河何家屋基遗址后的何祖墓碑与何家谱书相互印证。如今,在乌渡河两岸,只有说到当年何家盐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长者更是记忆犹新,小编曾经三度探寻何家盐仓,在乌渡河畔留下几句顺口溜,“乌渡河畔涛声吼,江水岸边马店忙,山间古道铃声震,何家盐仓名远扬”,茶马古道起盐路,天高水远山险阻,当年何家盐仓外,多少辛酸多少苦“,何家盐仓的发掘,是川盐入黔的又一历史见证。


_DSC6289-0.jpg

       乌渡河“何家盐仓”遗址


     据了解,早在200年前后,何家祖上曾经从事盐业行当,当年,居住在金沙县化觉乡乌江岸边的何氏族人派遣其祖上奇甫公前往乌渡河经管盐仓生意,何氏族人寻找到盐仓遗址的同时,还在老屋基后面找到当年被派往经营盐仓的何奇甫及其儿子何良招的坟墓和石碑,碑上记载的信息与其祖辈口传相吻合。
       何家古盐仓位于何家老屋基左前角处,由石头堆砌而成,呈正方体状,有前后两个体积不等的石仓,两个盐仓体积大约有25立方米左右。在当地,问起乌渡河何家屋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当地长者说,当年该盐仓生意非常红火,早晚骡马叫声一片,钤声响亮,回荡在整个山谷。


MAX_0093-0.jpg    

乌江流域已季河三县交界


    在何家盐仓古遗址不远处的两岔河岸边,尚有马店遗址痕迹,石梯古盐道依然完好,据初步了解,盐路是由川盐入黔地之一的赤水河上游渔塘河口岸金沙清池镇,途经金沙石场或金沙骡马街、五里坡、重新、中建中坪而来。何家盐仓是集散地,食盐主要销往烂泥沟、贵阳、安顺、黔西、大方及周边集市。


   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为:一是经永宁河运至叙永县,再经陆路运往贵州毕节各地,称为永边岸;二是经赤水河运至茅台,再经金沙到安顺、贵阳等黔中腹地,称仁边岸;三是自綦江至贵州桐梓县松坎,再到遵义黔北等地,称綦边岸;四是从涪陵沿乌江至沿河、思南等地,称涪边岸


      站在古道雄关石门前,举目四望,群山延绵不绝,沟长水深远流,仿佛听见山间铃声的回响,仿佛窥见水西战斗的残酷,石门古道雄关,历尽沧桑,历经风雨,千年不倒,见证了盐路的艰辛,见证了水西悠久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微信图片_20220406143708.jpg

关注百年行摄公众号有惊喜!


本站不承担任何关于版权问题,文章均由用户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发布者:百年行摄影像网 作者 何跃,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bnxs.cn/xwzx/2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06184058@qq.com